图书介绍
现代汉语类固定短语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昌来,李传军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978754860270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297页
- 主题词:汉语-短语-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汉语类固定短语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现代汉语类固定短语探索3
第一章 绪论3
一、现代汉语类固定短语研究概述3
1.1类固定短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3
1.2类固定短语研究的意义5
1.3类固定短语研究的动机、范围与方法6
二、类固定短语的界定7
2.1什么是类固定短语7
2.2类固定短语名称的说明9
2.3类固定短语与固定短语、自由短语10
第二章 类固定短语三级体系建构12
一、三级体系的内涵12
二、类固定短语型式12
2.1类固定短语的基本型式和复合型式12
2.2型式的能产性14
三、类固定短语格式15
3.1型式和格式15
3.2类固定短语格式的选取原则16
3.3格式的能产性17
3.4类固定短语300格式18
四、类固定短语语例20
4.1类固定短语语例和类固定短语格式20
4.2类固定短语语例的丰富性21
第三章 类固定短语的内部构成考察23
一、格式成素23
1.1同素格式和异素格式23
1.2格式构成成分的词性24
1.3格式构成成分的语义关系27
二、内嵌成分32
2.1同素内嵌和异素内嵌32
2.2内嵌成分的性质与类固定短语的词汇地位34
2.3内嵌成分与单义格式和多义格式35
2.4内嵌成分的位序特点36
第四章 类固定短语结构的对称性分析39
一、类固定短语结构的认知解释39
二、类固定短语结构的不对称性与次序象似动因39
2.1时间顺序40
2.2“重要—次要”顺序41
2.3“整体—部分”顺序42
2.4“美—恶”顺序42
2.5“静—动”顺序42
2.6“小—大”顺序42
2.7“习得”顺序43
三、类固定短语结构的对称性和标记分析44
3.1对称象似动因44
3.2类固定短语与对称关系概念的标记性表达式45
第五章 类固定短语的句法结构和外部功能考察47
一、类固定短语的句法结构关系47
1.1常见的类固定短语结构类型47
1.2结构关系的单一性和多样性48
1.3型式与类固定短语结构类型的关系50
二、类固定短语的谓词性倾向51
2.1类固定短语的句法功能51
2.2类固定短语的谓词性倾向52
三、类固定短语的夸张用法及其语义基础54
3.1无数类固定短语54
3.2有数类固定短语55
第六章 类固定短语的生成与转化58
一、类固定短语的来源58
二、类固定短语生成的主要方式59
2.1词汇化、语法化和类固定短语的生成59
2.2类推、扩展和类固定短语的生成62
三、类固定短语生成的认知机制65
第七章 类固定短语与《现代汉语词典》收条66
一、《词典》对类固定短语的处理66
1.1《词典》收条情况说明66
1.2《词典》收条的原因及其意义67
二、《词典》收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67
2.1《词典》收条存在的问题67
2.2几点建议70
结语71
下篇 现代汉语类固定短语考察77
第一章“X来X去”的多角度考察77
0引言77
0.1研究的内容和意义77
0.2研究现状77
一、“V来V去”的构成及句法语义特点78
1.1“V来V去”格式的内部构成78
1.2“V来V去”格式的语法意义83
1.3 “V来V去”格式的句法功能87
1.4小结89
二、“A来A去”的构成及句法语义特点89
2.1 “A来A去”格式的内部构成90
2.2 “A来A去”格式的语法意义91
2.3 “A来A去”格式的句法功能93
2.4小结94
三、“N来N去”的构成及句法语义特点95
3.1 “N来N去”格式的内部构成95
3.2 “N来N去”格式的语法意义96
3.3 “N来N去”格式的句法功能97
3.4小结98
四、“X来X去”的共性和差异99
4.1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总结99
4.2篇章功能和语体色彩100
4.3 X为数词、代词的“X来X去”102
五、“X来X去”的认知机制及特征103
5.1 “X来X去”的无界性103
5.2 “X来X去”的层级性105
5.3 “X来X去”的主观性108
5.4小结110
六、“X来X去”的形成和语法化历程110
6.1 “X来X去”格式的产生111
6.2 “X来X去”的初步发展112
6.3 “X来X去”格式义的正式形成113
6.4 “X来X去”的发展成熟114
6.5演进关系和动因117
第二章“连A带B”的多角度考察119
0引言119
一、“连A带B”格式的构成和句法功能119
1.1“连A带B”格式的构成和性质119
1.2“连A带B”格式的句法功能125
1.3关于“连A带B”格式中“连”和“带”的词性讨论129
二、“连A带B”格式的语义分析130
2.1“连A带B”格式的内部语义关系130
2.2“连A带B”格式中A、B两项顺序的制约因素135
2.3“连A带B”格式的外部语义关系137
三、“连A带B”格式的语用特征和表述功能139
3.1“连A带B”格式的语用特征139
3.2“连A带B”格式的表述功能142
四、“连A带B”格式的历时考察144
4.1“连A带B”格式的产生144
4.2“连A带B”格式的发展历程145
第三章“不A不B”的多角度考察149
0引言149
一、“不A不B”格式的内部构成150
1.1 A、B的音节构成150
1.2 A和B的语法性质152
1.3 A、 B的位序157
1.4小结159
二、“不A不B”格式的语义关系159
2.1“不A不B”格式的语义分类159
2.2“不A不B”格式的语义关系162
2.3小结166
三、“不A不B”格式的句法功能166
3.1“不A不B”充当句法成分166
3.2“不A不B”充当分句168
3.3小结170
四、“不A不B”格式的语用价值170
4.1语体色彩170
4.2感情色彩170
4.3表达功能172
五、“不A不B”与“没A没B”等格式的比较173
5.1“不A不B”与“没A没B”的语义比较174
5.2“不A不B”与“A不A、 B不B”的语义比较176
第四章“有A无B”的多角度考察178
0引言178
0.1问题的提出178
0.2研究现状178
一、“有A无B”格式的结构特点和句法功能178
1.1“有A无B”格式的结构特点178
1.2“有A无B”格式的句法功能188
1.3小结191
二、“有A无B”格式的语义关系及语用分析191
2.1“有A无B”格式的内部语义关系191
2.2“有A无B”格式的意义类型196
2.3“有A无B”格式的语义认知模式198
2.4“有A无B”格式的外部语义关系199
2.5“有A无B”格式的语用特征200
2.6小结201
三、“有A无B”格式作为构式的认知分析201
3.1“有A无B”格式整合度的等级划分标准202
3.2“有A无B”格式整合度的等级划分202
3.3“有A无B”格式的认知心理表征204
3.4小结206
四、“有A无B”格式的形成及发展206
4.1“有A无B”格式的形成时间206
4.2“有A无B”格式产生及发展动因207
4.3小结209
第五章“X前X后”的多角度考察211
0引言211
0.1研究内容211
0.2研究现状211
一、“N前N后”的构成及句法语义特点212
1.1 “N前N后”格式的内部构成212
1.2 “N前N后”的格式义214
1.3 “N前N后”的句法功能216
1.4小结219
二、“V前V后”的构成及句法语义特点219
2.1 “V前V后”格式的内部构成219
2.2 “V前V后”的格式义222
2.3 “V前V后”的句法功能223
2.4小结225
三、“N前N后”和“V前V后”的共性、差异与其他类型的“X前X后”225
3.1共性和差异225
3.2 X为其他成分的“X前X后”227
四、“X前X后”的历时考察228
4.1先秦两汉时期——“X前X后”的萌芽时期228
4.2三国至唐五代——“X前X后”的发展时期230
4.3宋元——“X前X后”的正式形成时期230
4.4明清——“X前X后”的成熟时期231
4.5小结233
五、“X前X后”格式整合层级考察234
5.1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X前X后”格式中的应用234
5.2 “X前X后”的整合层级分类234
第六章“半A半”的多角度考察242
0引言242
一、“半A半B”格式的构成和句法功能242
1.1 A和B的性质242
1.2 A和B的音节242
1.3 A和B的语法功能243
1.4“半A半”的句法功能245
二、“半A半B”的语义特征246
2.1“半A半B”格式中A和B的关系246
2.2“半A半B”格式的语义特征248
2.3 A和B的序列性248
三、“半A半”概念整合的层级性249
第七章“边V1边V2”的多角度考察251
0引言251
一、“边V1边V2”的句法功能251
1.1“边V1边V2”作谓语251
1.2“边V1边V2”作定语、状语、补语251
1.3“边V1边V2”作宾语和主语252
二、“边V1边V2”的变式252
2.1变式之一252
2.2变式之二252
三、“边…边…”格式对动词语义特点的选择与句法功能的制约253
3.1“边V1边V2”格式对动词语义特点的选择253
3.2“边V1边V2”格式对动词句法功能的制约254
四、“边 V1边V2”中的V1与V2的衍生语义关系255
4.1 V1与V2的同时性与不平衡性255
4.2 V1与V2的衍生语义关系256
第八章“可A可B”的多角度考察258
0引言258
一、“可A可B”格式中“可”与“A、B”258
1.1“可A可B”格式中的“可”258
1.2“可A可B”格式中的A、B258
1.3“可A可B”格式中“可”对“A、 B”的影响和制约259
二、“可A可B”的句法功能和性质261
2.1“可A可B”格式的句法功能261
2.2“可A可B”格式的语法性质264
三、“可A可B”格式的语义关系264
3.1“可A可B”格式的内部语义关系264
3.2“可A可B”格式的外部语义关系265
第九章“七A八B”的多角度考察267
0引言267
一、“七A八B”格式的构成267
1.1“七A八B”的构成267
1.2“七A八B”的变式268
二、“七A八B”中A与B之间的语义关系268
2.1 A与B意义相关268
2.2 A与B意义相近269
2.3 A与B意义相反或相对269
2.4 A与B之间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269
2.5 A与B分别是双音节复合名词的两个语素270
2.6 A与B是同一个词270
2.7关于“七老八十”271
三、“七A八B”的句法功能271
3.1“七A八B”的句法功能271
3.2“七A八B”变式的句法功能272
四、“七A八B”的格式义和语用义273
4.1“七A八B”的格式义和语用义273
4.2 “A七B八”的格式义和语用义274
4.3关于“七七八八”274
4.4关于“乱七八糟”与“乌七八糟”274
参考文献275
后记284
热门推荐
- 1624388.html
- 1484598.html
- 595947.html
- 3238155.html
- 2429312.html
- 2518540.html
- 3339897.html
- 1329322.html
- 1061052.html
- 10880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23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8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06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378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78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3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15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10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33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4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