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太极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太极史
  • 方湛洲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710165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40页
  • 文件大小:110MB
  • 文件页数:580页
  • 主题词:太极-思想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太极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太极思维的初期积累时期(燧人氏——商朝末期)3

第一章 燧人氏星星之火点燃太极思维3

第二章 新石器时期伏羲氏以阴、阳理论制爻、卦8

第一节 数字卦之谜8

第二节 伏羲卦图是八卦源头10

一、人祖伏羲及其图腾10

二、伏羲以阴阳之说创制阴、阳爻12

三、伏羲卦图是八卦之源13

第三节 伏羲卦图“天圆地方”的深邃哲理17

第四节 巫咸氏卜筮为伏羲卦图传流20

第三章 神农氏炎帝作《连山》易23

第四章 黄帝时期的五行、天干、地支奠定了太极学说,中国哲学见本原27

第一节 黄帝时期作《归藏》易27

第二节 黄帝时期铜的应用使五行物质到位,五行学说始成29

第三节 中国最早的方位说,黄帝时期创天干、地支和六十干支,太极思维对宇宙客观存在的精妙反映30

一、识“北斗枢星”有方位之说,创出天干、地支30

二、黄帝命羲和和大挠氏定六十干支,常仪占月开创了“月亮历法”32

第四节 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35

第五节 《易经》初萌和黄帝时期的医药36

第五章 颛顼帝、帝喾时期的太极发展38

第一节 颛顼时期已有五行配五色、五方位,以及当时的巫、历改革38

第二节 帝喾时期卜筮已进入日常生活之中40

第六章 尧帝时期的天干初记日、历法和方位,巫咸成官员43

第一节 尧帝时期的宗教,有地支、天干用于人名43

一、中国的原始宗教43

二、十二地支和天干在古时用作人名、帝王名44

第二节 尧制历法并试以天干记日,有闰月运用45

第三节 尧时的方位和历法相结合,太极时空运动理论47

第四节 尧帝时巫咸氏成国家官员49

第七章 舜帝时期的五行文字化及卜筮运用51

第一节 舜帝时五行和天干排配的文字记载51

第二节 舜帝时已有官卜53

第八章 大禹时期的夏历制,以及大禹创《河图》《洛书》夏启时期“飞龙登于天”55

第一节 禹作“夏历制”、始有地支纪月,夏朝始见干支纪日55

第二节 大禹创《河图》《洛书》58

第三节 夏启时有易辞“飞龙登于天”及中国早期的宗教崇拜、天命观58

第四节 月亮历法首见“朔”说60

第九章 商朝时期的龟卜之灾及甲骨文化62

第一节 商朝的天命思想以及对太极学说的干扰62

第二节 商朝痴迷卜筮64

第三节 商朝的愚昧迷信信仰造成太极发展史上第一次大灾难65

第四节 商朝时期朴素的辩证唯物论认识以及历法、甲骨文化、《洪范》和金的制造66

第二篇 太极发展兴盛时期(西周——南宋末)73

第十章 太极起始的早期积累,中华文明的勃兴73

第一节 图腾——人类的精神腾飞73

第二节 中国古代天文研究硕果累累75

一、天干、地支75

二、从远古而来的二十八宿76

第三节 五行学说重在物质性,其中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光辉77

第四节 巫咸氏早期的太极传流79

第十一章 西周时期出《周易》,古代“原始卦象推演”法及西周时的阴阳之称和干支纪年82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卜筮82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杰出人物——周公83

一、周公前期显才略84

二、周公摄政85

三、周公太极思想的发展86

四、周公作《周易》(一)87

五、周公作《周易》(二),《周易》的方位认识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92

六、《周易》首出“五行生克”说的朴素辩证法对中国哲学研究的贡献98

七、《周易》九、六之称开始了阴、阳两爻的成卦形式103

八、周公《周官》始出“阴阳”之称104

九、《周易》做成何处去105

第三节 远古时期的“原始卦象推演”法107

一、“原始卦象推演”法107

二、“原始卦象推演”法的意义及辩证认识111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重要记事112

一、周历制考112

二、中国干支纪年的起始114

第十二章 春秋时期道学、儒学和《左传》唱“春秋之歌”,中国哲学的新发展115

第一节 老子创道学及对《归藏》唱起的“挽歌”116

第二节 孔子创儒学118

一、孔子创儒学,兴盛了《周易》哲理118

二、孔子谈命引发了新的太极思维形式122

三、孔子之后有《子夏易传》124

第三节 从《左传》《国语》中的卜筮看春秋时期的卜筮特点124

一、春秋时期卜筮开始社会化,首出“象数”一词125

二、“原始卦象推演”法开始向“卦象推演”法发展128

三、春秋时期易学的两大误区:《周易》卦辞、爻辞早期的本义理解和义理发挥中开始有《易》与《周易》混用生误区,《周易》与卜筮运用被混合在一起生误区129

四、卦卜的多样传本和卦卜的失测性130

第四节 春秋时期太极思维在五音、天文、医学等多方面的运用131

一、五行纳音131

二、春秋时期的天文研究132

三、春秋时期的数、医药、金属币等多方面的运用133

第十三章 战国时期太极思想传流中的是是非非,《书》的编定135

第一节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太极学说135

一、战国出多家135

二、命理学方面的争论138

三、五行学说中的正邪思想140

第二节 八卦传流、竹简“坤”名存疑和巫氏之弊143

第三节 阴阳理论的天文研究测定时空物质性,以及春秋战国时的易学145

一、《吕氏春秋》记载了能准确测定时空运动的二十四节 气145

二、阴阳理论中的天文研究和医学成果147

三、春秋战国时的易学148

第四节 战国时期方位、地图等运用推动了社会文明发展149

第五节 战国时期编定《书》150

一、上古《书》对研究中国太极史和中国哲学史有重要价值150

二、太极学说是中国哲学的本原之说153

第十四章 对“十传”有取舍才能保证太极、八卦的准确传流156

第一节 《说卦》系巫咸氏所作的卜筮和卦象之说157

一、《说卦》是重要的卜筮和卦象之说157

二、《说卦》献出了“先天八卦图”158

三、《说卦》巧说“后天八卦图”160

四、“帝出乎震”是西周时期的巫咸氏《说卦》先道出了“后天八卦图”162

第二节 孔子作《系辞》164

一、《系辞》分《系辞上》和《系辞下》是以六十四卦发展为论述的重要区分165

二、《系辞》的揲著具有很强的时代性167

三、《系辞》为太极思维勘探出重要源头169

四、《系辞》中的众多名句增加了太极传流中的亮点,是对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贡献170

五、《系辞》与《说卦》的关系174

六、《系辞》的唯物论思想是来自于作者的社会实践176

七、《系辞》中的缺憾177

八、由《系辞》“阳一君而二民”之说引发了对伏羲八卦生成过程的重大发现179

九、《系辞》对《周易》卦义的解译不成立182

十、《系辞》只是“系辞”,还不是独立的太极思维运用形式183

第三节 《序卦》184

第四节 对“十传”解经应有取舍187

第十五章 秦朝时期卜筮之学通过了“历史海峡”189

第十六章 西汉时期太极发展进入兴盛,象数学突出了时空物质运动的权威性193

第一节 帛书《周易》又主一传流194

第二节 汉武帝刘彻尊儒学195

一、汉武帝尊儒学为易学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历代圣贤研习《周易》196

二、西汉铸钱促进了以币卜筮形式 汉时恢复夏历制198

三、董仲舒神学199

第三节 繁乱的卜筮传流和古代的择日运用200

一、西汉卜筮繁而乱200

二、古代的择日203

第四节 西汉易学发展形成了象数学的特点,孟喜创“卦气说”为特点之一204

第五节 《京氏易传》表现了西汉象数学的“卦象说”特点,突出了时空运动的权威性206

一、京房其人206

二、“纳甲法”表现了伏羲卦爻与宇宙同步运动,天干地支出精奇,并突出了地支作用207

三、《京氏易传》八宫阵法和爻变规律210

四、纳甲法巧合了波粒二象性运动212

五、纳甲法对五行学说的杰出运用214

六、《京氏易传》离不开古代的天文研究215

七、《京氏易传》突出地表现了西汉象数学中“卦象说”特点215

八、《京氏易传》是易学中的一颗明珠217

九、《京氏易传》的社会贡献218

第六节 西汉易学有官学和民办“双轨制”,费直民办中始见“以传解经”220

一、西汉的官学和民学220

二、费直开始了“以传解经”222

三、规定性地以传解经是易学中的不正之风,以及汉易学的弊病224

第七节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易纬》和多种太极运用225

一、刘安《淮南子》225

二、汉易学中的《易纬》及爻辰之象226

三、中国古代计时考229

四、几经失传的“太乙九宫占盘”232

五、在对天象的认识中产生了占星术233

六、堪舆学兴起236

七、多用于兵家的奇门遁甲239

八、卦爻游戏——射覆240

第八节 西汉时与太极有关的记说241

一、西汉时期,《书》被称为《尚书》241

二、司马迁作《史记》243

第九节 太极思想的多民族传流 汉时佛教传入中国246

第十节 王莽改制后也用太极学说 西汉时出《河图》《洛书》偏误说247

第十七章 东汉时期的道教、六十花甲子纳音和日益丰富的“卦象推演”法249

第一节 众多才子鼓动以传解经,郑玄阉割《周易》250

一、以传解经,郑玄阉割《周易》250

二、以传解经的荀爽也有物象方面的成果252

第二节 道教易学和道教253

一、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253

二、东汉时期产生了道教255

三、道教在《易》学传流中的特点256

四、与奇门遁甲齐名的六壬术258

第三节 虞翻“卦变说”成话柄,其物象应是一贡献259

一、虞翻的“互卦”是以传解经259

二、荀爽、虞翻的物象为汉象数学特征之一260

三、要注意卦爻物象运用中的意识行为261

第四节 王充以无神论观点论说命理262

第五节 从建除术中产生的十二生肖265

一、十二生肖之说265

二、从建除术中看十二生肖的产生,太极思维有了从天干到地支运用的转变266

第六节 东汉时期印度佛教进驻中原270

第七节 六十花甲子纳音应是东汉之际所出271

一、民间盛传的六十花甲子纳音271

二、由六十花甲子纳音可以发明“湛洲图”273

第八节 发展而来的“卦象推演”法274

一、物象和卦象274

二、推演之中的基础之象275

三、发展而来的推演之象276

四、多体推演之象278

五、“卦象推演”法推动了卜筮的发展280

第九节 东汉时期的《汉书》和其他281

一、《汉书》为太极传流作了历史记载,也首出“《易》为筮卜之书”之误,扩散了“经传不分”281

二、东汉时期坤卦卦名被代之谜283

三、东汉时期的文化、科技和蔡伦造纸、张仲景医学285

第十节 两汉时期的易学名人简介286

第十八章 三国时期奇门遁甲运用和八卦传流惊见易学起旋涡291

第一节 诸葛亮与奇门遁甲291

第二节 陆绩为《京氏易传》传承292

第三节 卦卜流落民间及三国时的易学传人293

一、管辂卜筮亵渎了卦爻的严肃性294

二、三国时的易学传人295

第四节 王弼以《周易注》和《周易略例》挑起了易学内战296

一、王弼作《周易注》和《周易略例》296

二、王弼的“义理”不成理298

三、王弼妄谈“爻变说”300

四、王弼挑起了易学内战302

五、王弼由以传解经,发展成以传充经为“离经叛道”304

六、易学中的象数学和义理学是不可分割的,也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305

七、王弼挑起的内战对易学发展的不良影响——太极史上第二次大灾难308

第十九章 两晋和南朝、北朝、隋朝时期的太极传流311

第一节 两晋时期的太极多元化311

一、西晋时挖出了《周易》古本“永嘉之乱”的古经损失311

二、是是非非的郭璞阴阳说312

三、竹签占卜是将卦卜庸俗化314

四、韩康伯的《系辞注》和王弼《周易注》演起二重唱315

五、两晋时的占星术和星象研究316

六、东晋的道家推动了古代化学和医药的发展,东晋造纸取代了竹木简 梅赜献《尚书》317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大兴盛318

一、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的发展319

二、不要将太极学说和佛教相混淆319

三、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和范缜的神灭论321

四、魏孝文帝接受汉姓促进了全国的文化交流322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易学已被郑玄、王弼义理派干扰,周弘正“元、亨、利、贞”出新意322

一、“王弼义理”起势占上风,有干宝留意京房322

二、周弘正注解“元,亨,利,贞”有新意324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太极传人325

第四节 隋朝时期儒家文化定科举制度327

一、隋文帝首开中国古代的科举制327

二、隋朝的道教发展及太极传人328

第二十章 唐朝时期两种不同的易说,初见地支记时,算命术起,中国历法传承文明330

第一节 孔颖达《周易正义》在加深易学内战330

一、孔颖达的“开场白”就自相矛盾331

二、《周易正义》没有“真象”332

三、扭曲了的《周易正义》333

第二节 李鼎祚《周易集解》作了比较公正的“集解”335

一、《周易集解》理顺了象数和义理的关系335

二、《周易集解》深获后人好评336

第三节 唐代的《尚书》337

第四节 唐代的道教影响,初见地支记时337

第五节 唐代始盛的中国古代算命术339

一、唐代李虚中创中国古代算命术339

二、中国古代算命术的真实内容,天干、地支又出精妙341

第六节 中国历法传承文明,月运动中的波粒二象性345

一、中国历法简述,历法是人类思维对宇宙客观存在的重要反映345

二、干支纪月348

三、从算命术和历法回看《周易》中的“朔”“望”之说,这是中国古代认识的“月亮运动”,巧合了波粒二象性350

第七节 唐代的民间卜筮、射覆352

一、唐代的民间卜筮已职业化352

二、唐诗中的卦爻和射覆的兴盛传流353

第八节 唐代的石刻《周易》、佛教、药王孙思邈以及唐朝时期的太极传人355

一、唐代的石刻《周易》355

二、唐代的佛教356

三、药王孙思邈356

四、唐朝的太极传人357

第九节 五代十国时期的儒学传流359

第二十一章 两宋时期的《河图》《洛书》,太极学说多生新论,太极哲学丰富了中国哲学研究360

第一节 北宋时期的河图洛书说361

一、陈抟传道学361

二、刘牧《易数钩隐图》有以传解经内容362

三、八卦创始的唯物论基础365

四、刘牧以“奇偶”论阴阳留下了致命的破败367

五、刘牧神化了河洛之学368

第二节 《河图》《洛书》之争及其对伏羲卦图的运用369

一、时隐时现的《河图》《洛书》370

二、《河图》《洛书》对伏羲卦图的运用及《河图》《洛书》的传流370

第三节 北宋时期出现的太极图373

一、《河图》《洛书》和太极、八卦的关系373

二、北宋周敦颐出太极图说374

第四节 邵康节推出先天学、后天学,创《梅花易数》375

一、邵康节推出“先天易学”和“后天易学”375

二、《梅花易数》对太极学说的贡献378

第五节 程颐《程氏易传》主北宋义理学379

一、《程氏易传》义理的理本论思想379

二、程颐《程氏易传》的辩证法思想381

三、必须将《程氏易传》与“王弼义理”区别开来382

第六节 宋朝时期的象数学发展383

一、朱震《周易集传》又振象数学383

二、宋朝时的《火珠林》出现和王弼义理派的败阵384

第七节 朱熹“《易》本是卜筮之书”论是易学中一大误区386

一、误区前后的识别386

二、《周易本义》“《易》本是卜筮之书”以误导成误区388

三、《易学启蒙》也有一定的蒙昧390

四、“《易》本是卜筮之书”的误区架空了《周易》393

第八节 宋代名人易著和文人学《易》395

一、程迥《周易古占法》整理了“卦象推演”法的变爻律396

二、俞琰《易外别传》承续道家易说397

三、两宋较有影响的易人易著398

四、宋代文人学《易》,欧阳修、苏轼《易》事399

第九节 易学概念及易学学派401

一、易学概念402

二、各种学派403

三、太极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太极哲学丰富了中国哲学研究405

第十节 在太极科学的基础上我国古代的指南针和火药发明407

一、从后天八卦图的方位上制作了罗盘针(指南针)407

二、道家研易发明了火药408

第十一节 十二地支的计时运用,时空物质性的计时形式409

第十二节 两宋时期的有关文化传流和佛教影响410

一、两宋时期有益于太极传流的社会文化410

二、两宋时期的佛教影响412

第十三节 两宋时期的太极、八卦传流412

一、北宋时期的太极传人412

二、南宋时期的太极传人413

第十四节 辽、西夏、金时期的太极文化415

第二十二章 太极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太极兴盛时期的历史认识(概述)417

第一节 太极与八卦的关系417

一、太极和八卦的区别417

二、太极和八卦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418

第二节 关于太极发展时期的划分419

一、太极发展阶段性划分的根据及其特点419

二、太极发展阶段性划分的“模式”420

第三节 对太极学说在实际运用中复杂形式的辨别421

第四节 对太极发展的认识必须要以现代唯物辩证法理论为指导423

第三篇 太极发展的第三时期:太极思维新发展时期(从元朝开始,即公元1271年起)427

第二十三章 元朝时期和明朝时期太极思想的新发展,传世太极图出427

第一节 元时的易学427

一、元时的《易》说和太极学家427

二、元时期的易著429

第二节 明朝时期的太极学430

一、刘伯温《黄金策》对象数学的发展431

二、传世太极图的问世432

三、胡广奉敕撰《周易大全》434

四、来知德的《周易集注》434

五、张介宾《医易义》435

六、方孔炤、方以智父子的《周易时论合编》436

七、“图书学之辨”已成为明朝易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437

第三节 朱元璋对道家张天师的革封,以及道家贡献438

第四节 中西文化交流,中国历法对世界的贡献439

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440

二、中国历法对世界文明的贡献440

三、占星术的“五星聚”之说有谬误441

第五节 明朝时期太极形式的多方面运用和发展443

一、明皇帝的取名443

二、明朝的算命术443

三、郑和下西洋444

四、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中医药的发展444

五、明代活字印刷术及《尚书》444

第六节 元、明两时期的宗教传流及从《西游记》等小说中看明朝的宗教影响,明朝时期的太极传人445

一、元、明时期宗教的多样性445

二、从《西游记》等小说看明朝时期的宗教对太极的影响446

三、明朝时期的太极传人448

第二十四章 清朝时期的图辨说和《河洛精蕴》,以及复兴汉易学和其他451

第一节 清朝的易学名人和名著多斥河图洛书派451

一、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和黄宗炎《图学辨惑》452

二、王夫之的《周易外传》和《周易内传》453

三、清代易学家毛奇龄455

四、胡渭《易图明辨》456

第二节 《河图》《洛书》的贡献和清代江永对《河图》《洛书》与八卦的研究457

一、《河图》《洛书》的贡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457

二、《河图》《洛书》和《周易》、后天八卦图中的方位认识 中华圣贤,业绩辉煌459

三、清江永《河洛精蕴》对《河图》《洛书》与八卦关系的研究461

第三节 清朝掀起复兴汉易学的潮流,以及易学中训诂、考证和义理阐发的误区465

一、清朝复兴汉易学465

二、易学中训诂、考证和义理阐发466

三、易学训诂、考证和义理阐发中的困境:春秋时期以《易》解《周易》的误区在继续467

第四节 清朝时期的象数、道学,太极拳的兴盛,以及占卜、堪舆学中被愚昧迷信的侵入469

一、清人王洪绪《卜筮正宗》一书的传流469

二、清朝时期的道教及道教的后来471

三、中国太极拳兴盛了民族体质锻炼472

四、清朝末期的皇家卦卜和堪舆473

第五节 袁树珊作《命理探源》475

第六节 清朝时期的文化和宗教纪要476

一、郑成功在台湾设立学校476

二、清政府对西藏喇嘛的册封476

第七节 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易经》外译477

第八节 清朝时期的太极学说传流和《尚书》,以及甲骨文的发现和地支记时、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太极传人478

一、清朝时期的易学和《尚书》478

二、甲骨文的被发现和科举制度的被废除480

三、中国地支记时与国际记时481

四、清代的太极传人484

第二十五章 新思想推动太极学说的新发展486

第一节 太极发展要纳进新思想486

一、1912年,中国开始以阳历纪年486

二、袁世凯的封建愚昧487

第二节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传播了马列主义488

一、在新文化运动中太极思想接受火的洗礼488

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易说和《尚书》488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普及了对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和运用491

第二十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太极学说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 指导、必须与现代社会和科学相结合,《周易》被成功解读493

第一节 易学象数学的运用和发展494

一、太极广泛的自然科学运用是象数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494

二、象数和义理的关系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关系,它们必须不断与社会和科学发展相结合498

第二节 方湛洲《中华〈周易〉千古之光》一书破译了《周易》和六十花甲子纳音两个古谜,又出《中国太极史》,为中国太极学说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而努力499

一、“六十花甲子纳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形式500

二、千古演《周易》,今日知根本500

三、读懂《周易》第一家,读懂《周易》的意义和作用508

四、《中国太极史》的出版以及对《尚书》的认识514

五、太极思维理论形式特点的认识515

六、试说中国哲学518

七、《周易》读本规范化,易学著说科学化520

八、卦名“睽睽之辨”,是对《周易》原著的重要回归524

太极发展纪要527

太极(易说)传流简图535

后记:中华生太极 太极扬中华5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