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伦理范畴 善【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孔繁岭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808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53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15页
- 主题词:伦理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伦理范畴 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善”范畴的起源1
一 劳动创造了“善”1
二 传说中原始社会善恶观念的萌芽3
三 西周善恶观念的出现7
第二章 儒家以心性界定“善”10
一 孔子的“仁学”及“性近习远”论10
(一)“众德之统”“万善之源”的“仁”11
(二)“性相近”,“习相远”14
(三)重道义,轻私利16
(四)“善主美从”18
二 世硕、告子的人性论19
(一)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说19
(二)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21
三 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说22
(一)“性善”论22
(二)“义”为“善”之标准26
(三)“仁政”说30
(四)真善美三者统一观的萌芽34
四 荀子的“性恶”论与“积善成德”35
(一)“性伪之分”论36
(二)“义利两有”说39
(三)“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修养论40
(四)“善美统一”观42
第三章 道家以自然无为规定“善”46
一 老聃的道德观和自然人性论46
(一)道德观46
(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自然人性”论48
(三)“三宝”论51
(四)善与美的对立和统一53
二 庄子的人生论和自由观55
(一)抨击世俗对人生的桎梏56
(二)人生理想——“逍遥游”58
(三)顺世安命的处世方法60
(四)真善美在自然无为下的统一63
第四章 墨家以众人之利评价“善”67
一 墨子的“兼爱”说67
(一)“兼爱”就是善67
(二)公利是至善的标准69
(三)借助“天志”鬼神赏善罚恶71
(四)善恶由后天环境影响所致72
二 后期墨家对墨子思想的发展73
(一)“兼爱”说的发挥——“周爱人”和“体爱”74
(二)善恶观的发展——社会功利主义76
(三)善恶评价中的志功统一观——突出了利他性78
第五章 法家以明法守法判断善81
一 管仲等齐法家的奉公为善81
(一)“衣食足”、“知荣辱”的道德本源观81
(二)趋利避害的人性论83
(三)奉公为善的公私辨84
(四)法德并重的兼用说86
二 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善恶标准87
(一)人性自然论87
(二)以法代德的非道德主义91
(三)“尊主安国”为“善”的根本标准93
第六章 两汉时期儒家善恶观地位的确立97
一 董仲舒的“善”来自天97
(一)“善”来自天98
(二)“性三品”和性有善与不善100
(三)“教之然后善”102
(四)“正其谊不谋其利”的义利观104
(五)“三纲”、“五常”可谓善107
二 王充的“性有善恶”论112
(一)“礼义之行在谷足”的道德起源论112
(二)禀气成性,“性有善恶”114
(三)“性与命异”,祸福之至不在善恶117
(四)观贤者当观其善心119
三 《太平经》中的“兴善除恶”120
(一)“天地之性,半善半恶”121
(二)“衣食其力”为善,“强取人物”为恶122
(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124
(四)友爱互助,平等平均125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中的善恶观127
一 王弼的“无为”为“善”127
(一)“名教”出于“自然”128
(二)“仁义礼节”为“下德”129
(三)“无为”为“善”131
(四)性无善恶,情有正邪133
二 嵇康的“任自然”为最高善135
(一)太初无善恶135
(二)“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善的最高境界137
(三)辨别善恶之办法139
第八章 隋唐时期对善的认识142
一 佛教的弃恶扬善142
(一)善恶性质的判断143
(二)善恶行为的表现145
(三)善恶的轮回报应147
(四)如何成为至善至美的佛148
二 韩愈的道统说151
(一)天能“赏善罚恶”151
(二)“性情三品”说152
(三)“道统”说155
三 李翱的性善情恶论158
(一)性善情恶的性情论158
(二)“灭情复性”的道德修养说160
第九章 宋明理学中的“善”163
一 周敦颐的“善”就是“诚”163
(一)诚是“五常之本”164
(二)“几,善恶”165
(三)恪守“中道”的善恶观167
(四)“虚静”、“无欲”的修养论168
二 张载的“气本”理学善恶观171
(一)“气”有善恶的道德起源论172
(二)“民胞物与”的泛爱主义174
(三)“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修养之道175
三 二程的“天理”至善178
(一)“天下善恶皆天理”178
(二)善恶为人性所固有180
(三)“损人欲以复天理”182
四 朱熹的天理善恶观185
(一)天理至善185
(二)人性二元论187
(三)“无对之善”和“有对之善”189
(四)三纲五常为善190
(五)“明天理,灭人欲”192
第十章 宋代反理学思想中的“善”197
一 李觏的“教化成善”197
(一)教化成善的道德说197
(二)义利并行的理欲观199
二 王安石的善由习成201
(一)礼自情生201
(二)善由习成204
三 陈亮的“功到成处便是有德”205
(一)“人道”存于“人事”的道德观206
(二)“功到成处便是有德”208
第十一章 陆王“心学”中的“善”210
一 陆九渊的“良心”论210
(一)“心”是善的本质和起源210
(二)“良心”论212
二 王阳明的“致良知”217
(一)性即心之本体,是至善217
(二)良知是善恶的标准219
(三)“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221
第十二章 明末清初启蒙思潮中阐发的“善”224
一 李贽的“迩言为善”224
(一)“童心”论225
(二)“迩言为善”226
(三)判断善恶的准则是自我228
二 王夫之的“继善成性”231
(一)“继善成性”论231
(二)义利之分,善恶有别235
三 戴震的“欲”就是“善”238
(一)人性善239
(二)“理存欲中”240
第十三章 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善恶观的转变244
一 龚自珍“善恶皆后起”说244
(一)无善无不善的人性论245
(二)“私”是人的天性246
二 魏源对传统道德观的某些修正247
(一)“无欲”、“复心”的伦理道德观念248
(二)对某些传统道德观念的修正250
第十四章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善恶观253
一 康有为“以人为主”的资产阶级善恶观253
(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54
(二)以“人”为判断善恶的标准257
二 梁启超的善恶标准259
(一)判断善恶的标准是利群260
(二)公德与私德261
三 谭嗣同以“仁”为最高善恶标准264
(一)“仁—通—平等”的伦理思想框架264
(二)“以太即性”论266
(三)“崇奢黜俭”的功利主义268
第十五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善”的阐述270
一 章太炎的善恶并进论270
(一)善恶的来源及标准271
(二)“善恶并进”论273
二 蔡元培的德论276
(一)德之原质赅有智情意276
(二)行为之善恶多判于动机,而善恶标准在于良心278
(三)良心之道,莫如为善279
第十六章 激进民主派对旧道德的批判281
一 陈独秀功利主义的善恶标准281
(一)“道德变迁”说281
(二)要求个性解放283
(三)功利主义为善恶标准284
二 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抨击285
(一)自然人性论285
(二)向封建礼教开炮287
三 胡适实用主义的善恶观290
(一)“人性即人欲”290
(二)实用主义的道德观292
第十七章 新儒家对“善”的现代诠释294
一 梁漱溟“伦理本位主义”294
(一)“伦理本位主义”295
(二)性善论297
(三)“向里用力”的道德修养论299
二 熊十力的人生论300
(一)功能纯然至善,习气善恶混杂301
(二)万恶私为大302
(三)善行修养 破惑明心304
三 张君劢的德性论306
(一)善恶之分视其动机306
(二)性“自有善恶两方”307
(三)“德性为人类之所共”308
四 唐君毅的“道德自我”论310
(一)“道德自我”之涵义311
(二)对孟子性善论的诠释312
(三)“一念陷溺”的恶源论313
(四)“当下一念的自反自觉”的修养论314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善恶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316
一 李大钊的善恶由经济基础决定论316
(一)善恶观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317
(二)共产主义人生观318
二 刘少奇论善恶的阶级性320
(一)道德的阶级性320
(二)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324
三 毛泽东的善恶观325
(一)无产阶级的人性论326
(二)动机和效果统一论327
(三)为人民服务是“善”的最高标准328
第十九章 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善恶观331
一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善恶标准331
(一)坚持“两点”论的义利统一观332
(二)“致富不是罪过”334
(三)“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335
二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337
(一)对“三个有利于”的继承和发展338
(二)判断善恶的根本标准341
结语343
参考书目351
热门推荐
- 3275576.html
- 1160439.html
- 1337669.html
- 3814651.html
- 1254727.html
- 1436026.html
- 2683588.html
- 3051970.html
- 3539284.html
- 22608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45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81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03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49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752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72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12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23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137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5063.html